东方金典集团,为您带来最新艺术行业资讯

来源:苏富比亚洲


奈良美智笔下形单影只的小女孩和比利时艺术家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el Borremans)画布上的神秘男子,弥漫着疏离孤独的氛围;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和乔治·康多的群体肖像作品,以不同方式和视觉语言来演绎“全家福”概念。由个人、家庭到社群,英国艺术大师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则以27个小陶俑团队,发展出如同“部落”式的合作项目。让我们从6月22日富艺斯“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的6件作品,窥探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


奈良美智的一人世界

奈良美智 《无题》,1991年作 压克力 画布,70 x 69.9厘米 来源:重要欧洲私人收藏 估价:6,000,000 - 8,000,000港元 拍品20,6月22日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奈良美智作为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强调私人感情的流露,近乎赤裸地传达一种敏感、脆弱的私人情绪。奈良自幼在日本北部的农业小镇青森长大,从小与树木和动物为伴,1988年,他于爱知县立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求学,他回忆在陌生城市生活的感觉,再次让他想起了孤独的童年。

晚间拍卖呈献的《无题》是奈良1991年的作品,画面充满着孩童般的想像力,但细看却有一股安静和沈思的氛围,正代表着奈良在德国生活的创作阶段。作为一名外国学生,语言障碍让奈良深入潜意识以寻找自我认同。正是于这个阶段,奈良开始忽略自己作品背景中的细节,将其变得越发平坦和中性。

“在德国学校念书时,面对着画布我再次感到孤独。又再一次的,外在世界的不足丰富了我的内在。”
—— 奈良美智

《无题》以平淡的色彩、粗矿的黑色轮廓和有别于传统作画的平面视角为特色,将孤独和怀旧的情感具现化。一个女孩于一片虚空之中孤零零地站在水洼里,间接地反映了奈良当初在他乡所感受到的疏离情绪,并与世界各地的游子产生共鸣。


奈良美智  《魔法地毯》,2012年作 彩色铅笔 压克力 纸本 画布 裱于木板,162 x 162厘米 估价:4,000,000 - 6,000,000港元 拍品21,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和设计日间拍卖


完成于2012年的《魔法地毯》是奈良最大的纸上作品之一。相隔二十年后奈良画中女孩依然自得其乐。愤世挑衅的年轻女孩乘坐飞毯划过云层,旋绕空际,头顶上盘旋着带有稚气的字迹,无害的外表下暗藏着紧张、不安、反抗的微妙情绪,一位孤独、淘气、满脸跩样的孩子,正是奈良标志性的“可怕的可爱”(kowa kawaii)美学。


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el Borremans) 《星星》,2008年作 油彩 画布,52 x 38厘米 来源:重要亚洲收藏 估价:2,000,000 - 3,000,000港元 拍品23,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与奈良美智的风格截然不同,比利时艺术家米凯尔·博伊曼斯(Michael Borremans)的肖像画以仿佛心怀鬼胎的主角和阴郁的画面而闻名。其作品描绘着黑暗离奇的故事,充满模糊的象征意义。于2008年创作的《星星》,主角是一个背对观众的神秘年轻人,矗立于一个黑暗又奇异仿佛深不见底的虚空中。即使观众无法看见主角的表情,画面的聚焦得以让人感受到主角忧郁的心理状态。

“我笔下的图像一定要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异常迷人且令人不安。”

—— 米凯尔·博伊曼斯

博伊曼斯拥有制作草图、版画和摄影的背景,《星星》一作对摄影的引用十分明显,画布散落的几滴白点以及略显模糊的角色轮廓皆让画面营造出一种低画素老照片的感觉,且充满了戏剧元素和悬疑气氛。我们只要仔细一看,便会发现作品主角只有上半身,作品的不完整叙述仿佛象征着与我们生活现实十分相似的状态。


张晓刚 《血缘系列—大家庭》,2006年作 油彩 画布,160 x 200.5厘米 估价:7,500,000 - 10,000,000港元 拍品25,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对比奈良美智的孤独和博伊曼斯的黑暗悬疑,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将传承、集体历史融入创作,在作品中折射逝去时代的社会底蕴并呈现出一幅时代的缩影,由此唤起观众的情感与心理共鸣。

“历史里面包含很多的东西,是过去我们忽略的东西。回顾我的家庭照片时, 看到我父母年轻时的模样,跟我们的青春的这种对比,感触很深。”

——张晓刚

《血缘》系列的创作始于1993年,他在发掘自己家庭的老照片后开始创作该系列,其灵感来自于个人历史及其所蕴含的相关情感。艺术家在作品中将毫无真正血缘关系的人连结在一起,如网络般以细线串联起来,形成“家庭”的感觉。

张晓刚认为“家庭是小记忆的基本单位,但它们包含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记忆。”而这一重要转折点亦标志着张晓刚摒弃表现主义、脱离超现实主义和个人存在主义思考,进而转向关于国家和集体历史的研究。


乔治·康多(George Condo)  《陌生人》,2009年作  油彩 麻布,122 x 112厘米  估价:5,000,000 - 6,500,000港元  拍品17,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乔治·康多这幅在2009年创作的作品虽然名为《陌生人》,作品实则在描绘艺术家及其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女儿。《陌生人》体现了康多怪诞而异想天开的风格,并于2010年在柏林Sprüth Magers画廊举办的个展“全家福”中展出。

“绘画中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可能性,画中能够同时看到人物个性的两面或三面,并且能够描绘我所说的心理立体主义。”
—— 乔治·康多

对应展览标题,《陌生人》画中的家庭成员, 面貌经过扭曲后面目全非,几乎无法辨认他们的形象。这显然是一幅非主流的全家福,艺术家利用超现实的手法对该现实主义题材进行了重新想像。在《陌生人》中可以看到康多精湛地汲取了前辈艺术大师的创作精华,成功地挪用和改造了历史上的绘画风格并将其转化为他专属的绘画语言。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日日夜夜》,1988年作 陶土 铅管,尺寸不等 来源:重要亚洲珍藏 估价:1,600,000 - 2,600,000港元 拍品34,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


后现代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是世界上最瞩目的艺术大师之一,其正在香港M+博物馆展出的《亚洲土地》邀请了350名广州象山村老少居民,跨越不同生活背景,在艺术家的指导和要求下造出一个个人形泥塑,震撼人心。

而本场晚间拍卖呈献的《日日夜夜》从一根沉重的铅管中前进着一队二十七个自信武断的小陶俑,仿佛断然背离了他们命中注定的野兽派起源,迈向我们的世界,黏土的自然与人造铅管的机械几何之间对立并置,又结合为一。

“我想与人合作,创作一个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和我们对此负责的作品。我希望这作品会回首凝视我们,凝视它的制造者(以及后来的观众),就好像我们有责任——对它(土地)和我们所共同栖居的世界的责任。”

—— 安东尼·葛姆雷

创作于1988年的《日日夜夜》预示了葛姆雷后来极具雄心的土地系列里的数十万个小泥人里的一个个雕塑;它们排列在广阔的室内空间面向观众,就像一个无限延伸的军团。葛姆雷在刚开始陶俑实验制作时会寻求朋友和邻居的协助, 不过后来他与世界各地的社区合作,将它变成具有集体精神倾注其中的公共项目,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个“部落”活动。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