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典集团,为您带来最新艺术行业资讯

来源:99艺术网


“沉浸式体验”这个自2017年左右开始广泛进入中国观众视野的概念,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流体验指的是一种将个人精力或身心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时的感觉。

大约在两年前,沉浸式体验遍地开花,至今在社交平台被网友演变出多种花式玩儿法。如果你第一次在社交平台搜索“沉浸式”三个字,或许会迷惑:沉浸式回家?沉浸式吃东西?连泡澡都要沉浸式?有人在泡澡的时候能做到不沉浸吗?玩儿梗的劲头还属这届年轻人最厉害。



“沉浸式”的初衷是将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为主动体验,它所带来的完全沉浸其中的参与感、完全按照内心驱动进行某一举动带来的愉悦感、以及注意力的高度专注可以过滤掉所有其他不相关的知觉,是“沉浸式xx”病毒式扩散的归因。


沉浸式展览的“沉浸度”有多高?


沉浸式的梵高


以目前在全球巡展的梵高沉浸数字艺术展 Imagine Van Gogh为例,它经历过几个阶段:早在70年代,摄影师 Albert Plécy通过他的Image Totale ©(全像概念)新技术,让观众沉浸在画作的放映中。本世纪初,专业团队的组建使之完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梵高沉浸式展览。取得成功后,展览不断升级硬件设施与更新版本,并陆续在全球多个地区复制这个卓有成效的商业模式。2017年巡展至巴黎那次,吸引了200万人次前来体验。

图据Imagine Van Gogh官网


当绘画没有了框架的限制,画面从墙上蔓延到地板及角落,从梵高的自画像、从阿尔勒到奥维尔的不同时期作品,巨型投影让观众全然置身画中,光线的变幻让色彩直接击中你,古典配乐将放映幻灯片的氛围感拉满,小朋友追逐着地面上的图案玩闹——在美术馆中,你连讲话都需小心翼翼,但在这里你可以轻声与朋友交谈甚至席地而坐。



全球有多家机构在做梵高的“沉浸式”展览,呈现了不同的主题:Immersive Van Gogh Exhibit、Van Gogh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Van Gogh Alive等等,竞争激烈但不乏蜂拥而至的观众们,有些展览为场地特制了香氛,让你充分感受法国南部的阳光与草木,或送一支向日葵作为伴手礼,让你觉得与梵高的灵魂更近了一步。大家纷纷打卡拍照,分享在社交平台。


除了梵高,毕加索、莫奈也是沉浸式展览的大IP,但另外两位始终无法在“沉浸式”这一领域比肩梵高,色彩绚烂的夏加尔巡展也仍然停留在“挂在墙上”。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系列


 草间与《无限镜屋:阳具原野》


而早在1965年,草间弥生便创作了 Phalli's Field,25平米的小房间布满柔软的形状暧昧的毛绒制品,镜面的无限反射使之数量倍增,当年的草间弥生不曾想过日后会有一个叫做沉浸式展览的名词出现,正如她为批判“把艺术品当作商品一样销售”而以两美元一颗的价格出售1500个圆球之时,不曾想过日后她的衍生品的价格都足以让普通上班族犹豫不决、既爱又恨。


《Infinity Mirror Room–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被广泛关注后开始创作一系列的无限镜作品,镜子是她的武器,反射是观众在光怪陆离中接受的最大诱惑,2009年,她创作了Aftermath of Obliteration of Eternity;2013年创作了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Light Years Away;2016年创作了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密闭的镜屋自带沉浸特效,无需任何数字影像的加入,当你走进去的第一步,眼前这个空间就使你忘了还有出口的存在。


图为笔者摄于2019年草间弥生上海展览《爱的一切终将永恒》的镜屋作品内,镜面将观众无限倍地反射增多。在密闭空间与陌生人面对面呼吸,不亚于与上司一起被困电梯,社恐撑到第5秒就想逃。 

当然了,有时候也会因为人太多而找不到出口。

沉浸式场景总是可以获得更多市场推广的机会与商业模式的可能性,聪明的商家永远愿意与艺术沾上关系。


TeamLab★


TeamLab是一组来自日本的跨界艺术团体,由 400 多位创作者组成,以其极具想象力的沉浸式方式,迅速扩散至伦敦、硅谷、米兰、新加坡等全球各地。团队从世纪初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创作艺术,2019年落成于上海,6600平米的空间任君驰骋。


图据TeamLab官网


这个号称“没有地图的美术馆”让艺术走出空间的限制,使不同的作品之间产生交流。模糊的界线,相互交融的作品,组成了一个没有边界互相连续的世界。将身体沉浸在无界的艺术之中,是TeamLab的最大卖点。但酷炫不是其目的,他们专注于人与人、自然等多重关系,每个主题项目都有独特的精神内涵。


Flowers in Layered Ultrasubjective Space  图据TeamLab官网


大IP+专业布展大获成功有其必然性。而当下,更多的“沉浸式”展览出现在不同角落,似乎与这三个字沾上边,就掌握了流量密码,可以摇身成为实体商业的头号玩家。仿佛若没有声光电齐发,没有VR 、AR、MR的互动体验,就无法完成引流的KPI,就会成为商业社会里躲在墙角哭泣的弃儿。

而不论沉浸式形式如何多变,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通过增强或者改变观众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让观众与构造的虚拟世界融为一体,“迷失”在重构的故事世界里。


热度一直未减的《不眠之夜》周年特展发布会专场  图据网络


但,被人吐槽的地方包括但不仅限于:过分注重形式是否导致观众对作品失焦?艺术是否真正能通过这种噱头起到对公众的教化及普及?它是否可以提供正向的艺术价值观?作品是否获得正规授权?是基于商业还是基于专业?是不是在瞎搞?

不论答案如何,对于体验的追求毋庸置疑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视机越来越大的屏幕尺寸;越做越精细的游戏体验;越来越有趣(复杂)的立体童书;商场里突然多了片热带雨林,走近看却发现是家椰子鸡火锅;各地涌现的主题式乐园......


位于北京的SKP-S ,图据网络


人们永远在追求更高科技带来的更优体验,并心甘情愿将时间付诸其上。一夜之间,“便利”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消费者诉求,你或许有冲动从网上买部只能打电话的老年机来躲避微信群的轰炸,但你无法在现实中真正地使用它。


品牌与上海一处菜市场的“梦幻联动”  图据徐汇区商务委微信


而美术馆之外的沉浸式公共艺术与商业行为也早已遍布在你我的生活中,从你买菜路过的街区——品牌连菜市场也没有被放过、经过的商场中庭、进入的景区、走进的某一家商店,简单来说,若具备精致的美陈(有叫得上名字的设计师)+音乐(随便哪种沙发音乐)+任何一个可以互动的模式,就会有网友会笼统地称之为“沉浸式xx”。


“我的每一笔消费,

都在为我理想的世界买单”


曾有人说,这届年轻人的最大心态就是“逃离”,真实的世界仿佛让人爱不起来,不管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选择躺平,他们更愿意享受孑然一身的快乐,或孤独。沉浸式商业模式的最大获利者当属密室逃脱,想要逃离的朋友们从办公室出来便钻进了密室逃脱的场景内,当他们换上服装的那一刻,一个新身份便诞生了,一段短暂而快乐的旅程也开始了。鼎盛时期,密室逃脱在全国有上万家门店。


图据网络

打开小某书搜索你所在地区的沉浸式展览,不乏网红们与作品千篇一律的精修图。网红打卡越多的展览,就越能吸引更多人前去。虽然稍早前已有不少美术馆发出声明:欢迎打卡,但拒绝网红过度拍照。可除了推出硬性措施的场馆,没人愿意听话照做——这届年轻人不好带?哪里哪里,哪届年轻人都不好带。

而不论是沉浸式展览的火爆还是网红打卡,剥开表象,与Z世代的消费观密不可分。沉浸式与体验式的商业带来的个性化的体验,正中推崇自主消费的Z世代年轻人的消费特征。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